融文汇理  立德树人   
时政热点
首页 - 时政热点 - 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 时间:2021-03-16 浏览:

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如何运用系统观念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如何扎实推进保障体制改革,为教育发展保教护航?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坚持破立结合,牵住教育评价“牛鼻子”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看来,现实中,把考试等同于评价,以分数代表能力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这是导致教育“内卷”现象的重要原因。

“以分取人,忽略学生个性和禀赋差异,轻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兴趣需要,或多或少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胡卫说。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看来,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

在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上,李和平表示,“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要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教育问责机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建议,应提高教育类指标在地方政府综合性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弱化目前盲目追逐的高考升学率等指标,同时,“上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下级党委、政府的督导,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教育工作专项汇报”。

改革学校评价,需要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智,在其他方面体现得不够充分。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习惯于以成绩和分数作为产出和评价标准,在锤炼体质意志、涵育审美品格、培养创新实践意识等方面不够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

吕建建议,要建立起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在充分总结大学以往自主招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更加兼顾公平和科学的人才选拔模式,建议切实提高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免试保研比例,从体制上保障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和学术前景的本科生心无旁骛、潜心科研,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看来,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每天都在发生,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有相当的评价效应。”倪闽景认为,在社会评价没有完全转变的当下,教师对于教育方向的准确把握,对于评价方法的正确应用,是可以大大减缓学生和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感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和提高教师教育评价能力,为教育评价改革先走出关键的一步。

改革学生评价,需要“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胡卫建议,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性评价,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同时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打破选拔中的唯分数取向。

“十个指头弹钢琴”,以系统思维破解教育改革难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并强调“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在教育改革中,更加需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以系统思维破解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关于“教育的真谛”的阐述刷屏网络,并获得一致点赞。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在唐江澎看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改革。

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更加专注如何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一体化育人模式。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上职校、技工院校往往和没有出路画上等号。刘以安认为,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解决好学历瓶颈问题。他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看来,管理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是政府要放权。“要尽可能下放人事管理权,将副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任用权、教师职称评聘权、教师自主招聘权、不合格教师解聘权、自主招生权、财政经费和合法筹集的教育经费自主使用权、教师绩效工资的自主分配权、课程改革自主权等下放给学校。还要大幅减少各级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保障机制,为高质量教育提供支撑

“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好教育工作,要优化结构与效能,实现高位均衡。”参加完联组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与记者分享了她的思考,“现在,学校的硬件已经有了很好的保障,关键是把钱更多地用到人身上。”

长期关注国家教育投入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也有相近的思考。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教育担负的责任更重,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等目标,都对我国公共教育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化和确保我国公共教育投入强度,提高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效益,必须加快公共教育财政改革,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张志勇说道。

如今,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走在千村万寨,最美丽、最安全的建筑往往都是学校。但在风景之下,秦和认为,乡村教育质量并未得到较好提升。

“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将乡村教育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通过调整教育支出结构等,千方百计拓展乡村教育资源。

“高质量的教育核心在教师。即使在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只要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也会高。”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安心从教,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韦振益建议单列中小学教师工资系列,合理确定全国基本标准。

像韦振益一样,不少委员代表也关注到了教师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教授赵继看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而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在于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聚焦教师队伍培养,倪闽景建议扩大全国教育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师范专业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计划人数,进而推动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

2020年“停课不停学”期间,亿万师生参与到在线教学中,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一次“大练兵”,推动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反思这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资源开放共享等问题,得到了代表委员的广泛重视。

针对教师群体所需的在线教育支持,民进中央建议,通过加强培训、强化资源建设、规范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培养等,筑好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基础。

“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融入智能教育,不应以简单开设几门课程、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要促进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智能水平,促进基于全体、全面、全时空的教与学能级和效率的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认为,要通过系统变革,促进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

作为高校管理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更加关注如何推动高校优质课程在更大范围内的开放共享。

一流课程原则上都应尽量创造条件成为可以互认学分的开放共享课程。尽量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允许校外学生以线上方式和教室里的学生同步上课……今年两会,汪小帆带来了不少想法。

“我建议教育部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为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作出积极贡献。”汪小帆说。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新区胜海大道1号 威斯尼斯人老品牌官网
招生热线:027-61818596,84251595

联系电话(信访投诉):027-65357088

校长信箱:whwlxyxzxx@whwl.edu.cn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威斯尼斯人(老品牌)官网_[Welcome]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鄂   ICP备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抖音账号